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我校林园学院何天明教授参与完成的“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生处张巨松教授参与完成的“新疆棉花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展了核果类果树新品种和种质创制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育种和栽培中的技术难题,生产效益显著提高,主要有四个创新点:1、明确了新疆伊犁野杏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提出了我国新疆是世界杏的起源演化中心之一,库车等三个南疆杏亚群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群体,以及自交不亲和、苦仁及果面有毛等性状为原始性状且为显性的观点,鉴定确认了65份种质的S基因型,为育种亲本选择选配提供了科学依据;验证了杏和甜樱桃自交时的花粉管在花柱中部受到抑制,明确了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后花粉管在柱头表面就受到强烈的抑制不能正常萌发,在花柱中被抑制的程度比自交不亲和更强烈;明确了核果类果树早熟品种的种胚干物质积累量太少是导致常规层积播种不能成苗的主要原因。 2、依据创新点1的机理研究,发明了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三级放大法,拓展了亲本范围,成功实现了桃与杏等核果类果树种属间多组合的远缘杂交;研究建立了核果类早熟品种胚培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杂种胚田间不能成苗的问题。3、采用创新点2的技术,依据创新点1的相关理论,创制了 ‘新世纪’杏9个核果类果树新品种及桃×杏及甜樱桃×欧李等32份远缘杂种新种质,培育并挖掘出32份优异种质,为生产提供了优良品种,并进一步丰富了核果类果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4、提出了‘新世纪’杏和‘岱红’甜樱桃等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发明了袋控缓释肥,保证了根层养分稳定供应,缓解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提出了起垄加土施硝态氮肥技术,有效解决了核果类果树极易发生的涝害问题;形成了核果类果树设施和露地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造了早期丰产典型,促进了新品种推广及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项目实施过程中获植物新品种权5项,审定新品种8个,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41篇,出版专著及科普读物6部。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项目实施25年来,创制的新品种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已在新疆、山东、辽宁及甘肃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347.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44.0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